2025年5月20日下午,山西财经大学智能管理会计研究院在积雅楼四层工商管理一级学科工作坊举办专题研讨会。武汉大学董辅礽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副教授龚金泉应邀担任主讲嘉宾,为研究院师生带来了一场主题为“中国老年失能人口规模和经济成本”的学术报告,本次活动由研究院副院长郭婧主持。

龚金泉副教授博士毕业于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主要从事老龄化与健康经济学、社会保障政策评估等领域的研究工作。龚老师主持和参与十余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包括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研究主题涵盖农村养老服务体系、老年认知健康干预、非正式护理成本测算等社会热点问题。其研究成果发表于《The Lancet》《Nature Medicine》等高质量期刊,并参与撰写《中国健康老龄化路径》等权威报告,展现出跨学科研究能力。
研讨会上,龚老师分享工作论文《中国老年失能人口规模和经济成本》。首先,我国老年人失能率近十年降幅显著,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揭示核心驱动因素,包括教育水平提升、适老化设施覆盖率提高、基层医疗资源下沉等。女性、高龄、农村户籍及低教育水平群体仍为失能高风险人群,性别差异与城乡设施鸿沟亟待政策干预。政策建议方面,建立“失能成本—投资效益”评估体系,根据失能人口年龄、地域分布差异,试点省级统筹与财政补贴联动,优先在留守老人集中村落地域推广紧急呼叫系统、互助养老模式,将照料时间纳入社保积分,探索“喘息服务”补贴制度等。
在最后的学术研讨环节,龚桢皓老师针对非正式照料体系中的主体范畴界定提出疑问,指出需在照料者样本中明确纳入亲属或熟人关系等变量,以完善对非正式照护资源的计量边界。吴华丽老师则从测量维度出发,指出当前失能人口评估存在残疾状态与失能程度的概念混淆,建议采用分级评估,将失能等级细化为严重失能(三级)与一般失能(四级)两类,从而提升模型测算的精准度。
龚金泉教授基于典型案例的实证分析与公共政策实践的多维探讨,系统揭示了我国失能老年群体照料需求的结构性矛盾与制度性困境。本次研讨会通过跨学科视角实现了理论建构与实践认知的双重突破,不仅为老龄社会治理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决策参考价值,更开拓了学术成果向政策创新转化的方法路径,具有显著的理论前瞻性与现实指导意义。
供稿:袁欣欣
责编:张琪
复审:任志元
终审:郭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