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日下午,山西财经大学智能管理会计研究院青年学者工作坊第十三期(2025年第3期)于积雅楼四层工商管理一级学科工作坊圆满举行。本次活动特邀四川大学商学院助理研究员、西南财经大学管理学博士黄婉作为主讲嘉宾,为与会师生带来了两场深度专题报告,讲座由智能管理会计研究院副院长郭婧主持,研究院全体教师参加了本次报告。

在第一场专题报告中,黄婉老师以《国家自科申报个人感想分享》为主题分享了国家级项目的申报经验。在选题方面,强调从“自嗨”到“共鸣”的破局,重视项目选题的亮点。选题可源于前期积累与理论问题、政策热点、现实问题的多重结合,与同行、外行等多位学者广泛讨论确定,拟定题目时做到问题明确、亮点突出、与研究内容匹配且语言准确有力等。在项目写作中,黄老师提出一些让评审人“一眼看懂,过目不忘”的方法,如用图表代替“文字墙”进行视觉化展示,通过结构化让重点“跳出来”。此外,还分享了用“成果矩阵”替代罗列展示研究基础、重视同行反馈、合理规划时间以及规避“评审雷区”等经验,为申报国家级项目的科研人员提供了宝贵建议。

在第二场专题报告中,黄婉老师聚焦学术前沿,分享了题为《Wealth Expropriation by Non-controlling Block Shareholders in Chinese Listed Firms:Insights from the Role of Appointed Executive Directors》的文章。在研究背景中,黄老师指出中国资本市场中多个非控股股东普遍存在,且由于公司治理结构和监管漏洞,大股东隧道挖掘行为侵害小股东利益的问题较为突出,研究非控股股东财富侵占行为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非控股股东存在利用信息或控制优势追求私利以及监督控股股东和管理者的双重动机,2008-2020年中国上市公司数据显示,非控股股东平均持股比例达7.91%,且14.6%的公司至少有一名由非控股股东任命的执行董事,这表明他们具备实施隧道挖掘行为的动机和能力。
在论文的核心观点中,围绕非控股股东任命执行董事对公司关联方交易(RPTs)的影响展开。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发现与无此任命的公司相比,有执行董事任命的公司与非控股股东之间的关联方交易更多。其内在机制在于,一方面,董事会任命放大了非控股股东的隧道挖掘动机,被任命的执行董事凭借参与管理和获取信息的权力,增强了非控股股东对公司决策的影响力,扩大了其现金流权与控制权的差异,从而增加了控制私利,提升了隧道挖掘的边际动机;另一方面,董事会任命赋予非控股股东更强的侵占能力,执行董事可利用信息优势和管理权力为非控股股东谋利,使他们更易转移公司资源获取私利。此外,黄老师还进一步分析了内部治理、外部监测、法律体系建设等对侵占效应产生的相关影响。
汇报结束后,现场各位老师展开交流互动,就论文的深化方向提出了建设性意见,与黄婉老师就研究方法、数据处理、研究结论的应用等方面展开了深入探讨。最后,郭婧副院长对本次讲座进行总结,对黄婉老师的两场专题讲座给予高度评价,她指出,黄婉老师的讲座不仅为国家级项目申报提供了实用指导,还从非控股股东的独特角度丰富了公司治理领域的相关研究,为师生们带来了新的启发和思考,对推动相关领域的学术发展和研究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供稿:赵丽亚
责编:张琪
复审:任志元
终审:郭婧